常遇春不是濠州的老人,對這個趙繼祖也不是那麼熟悉,但他卻是得到了事先的預桉,已經有了穩妥的計劃。
這也是張希孟主持之下,對軍中進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很多時候,得意就會忘形,得意越大,就越是可能胡來。
像歷史上的藍玉,俘虜了一大堆元廷宗室,就挑幾個好看的,自己享受了。也有阮小七那種,滅了方臘,就穿上龍袍耍耍的。
這種事情,你說是人之常情,一笑了之,也就過去了。如果要追着查辦,也是很難說得清楚。
因此張希孟早在開戰之前,就定下了預桉。
避免因為將領一時湖塗,釀成大錯……當然了,這些預桉不包括戰場的臨機決斷,張希孟也沒心思微操。
主要是像韓宋這種……如果城破突圍,明軍需要全力救助,不能坐視不理。如果劉福通他們因為某種原因,對大明充滿敵意,咱們這邊要儘量克制,決不允許屠戮韓宋君臣。
至於眼前這種情況,開封順利解圍,韓宋君臣安然無恙……張希孟的要求是不許太過親密,要保持距離,缺糧缺水,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但是決不允許這些人隨便出開封,更不能允許他們就地潰逃,弄得四處都是。
常遇春回想着張希孟的吩咐,他現在除了佩服,就是佩服。
你說一個大老粗,哪裏知道怎麼應付韓宋君臣啊?
萬一高興了,就接受了投誠,回去肯定要出事的。
如果下面人錯會了意,把這些人給殺了,回去還是沒好下場。
也就是張相心細,把什麼都想到了。
常遇春稍微沉吟,就對趙繼祖道:「我是奉軍令行事,眼下和察罕的大戰尚未結束,開封經過數月圍困,急需休養生息……你回去告訴小明王和劉福通,就待在城中,我們會送糧食藥物過去,確實要出城辦事,也不許離開十里。」
「好了,你可以去了,俺還要領兵追擊察罕!」
常遇春說完之後,就帶兵前進,把趙繼祖扔在了一邊。
而且明軍還分出了一隊兵馬,由鄭遇春率領,接管了元軍留下來的陣地,靠着土寨壘牆,繼續封鎖開封。
鄭遇春不是常遇春,這傢伙做了這麼多年訓導員下來,原則性非常強,但同時又笑口常開,跟誰都能說得來,屬於外圓內方的人。
他接過了和韓宋的交涉,那是比常遇春要強多了。
我們是盟友,大明絕不會背信棄義,更沒有加害的意思,請城裏務必明白……但眼下又在大戰,兩家到底不同,如果撤去兵馬,隨便出入,發生衝撞,傷了和氣,那就不好了。
因此呢,我們先接管了開封的外圍,但是卻不是要封鎖城池,而是要保護大傢伙。
明軍方面,每天提供二十萬斤糧食,幫助渡過難關。
另外又在元軍的營壘前面,設置八處市場,城裏的人可以出來,和明軍交換物資,採買需要的東西。
再有,我們準備藥物,救治傷員,同時也給劃出一片區域,作為專門的墓地,用來安葬這幾個月里,不幸去世的將士。
最後,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可以跟我們提,我們會盡力協調。
鄭遇春這一套安排下來,入情入理,誰也挑不出毛病。
但是這一套安排背後,也透着絕對的疏離,韓宋是韓宋,大明是大明,咱們兩家的事情,現在還來不及處理,等日後再說。
但是毫無疑問,明軍不許韓宋參與和元軍的戰鬥,盟友和盟軍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不能並肩作戰,自然沒法分享勝利果實。
成不了勝利者,結果會怎麼樣,似乎不是那麼樂觀啊!
消息傳到了開封,最先明白過來的就是這一幫大宋忠良們,毫無疑問,人家都是大聰明了,這點事情還能看不明白。
雖然劉福通挺過了艱難的圍城,但是韓宋也廢了。
現在城不過一座,兵不足萬人,遍地傷員,老弱病殘……就這幅樣子,一陣風吹來,都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