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而過,一晃就進入了1860年。開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尼古拉一世去見上帝了。
要是發生在歐洲其它國家,這也是小問題,不就是換一個皇帝嘛,日子照常過。
發生在沙皇俄國就不一樣了,換了沙皇,也意味着俄國人的外交政策即將發生改變。
作為歐陸霸主,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變化,肯定會影響到國際局勢,維也納政府必須要做好應對措施。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分析道:「根據我們收集到的情報,亞歷山大二世的性格沒有尼古拉大帝那麼強勢,他更加擅長妥協藝術。
亞歷山大二世的政治立場和尼古拉大帝不一樣,他主張進行更加徹底的社會改革,反對忙碌對外擴張。
外交部判斷,亞歷山大二世可能會和英國人妥協,停止支持印度叛亂分子,換取英俄兩國的妥協。
沒有俄國人的支持,印度人是擋不住英國人的,要不了多久這次叛亂就會被鎮壓下去。
最多再過兩年時間,英國人就可以從印度抽身。到時候英國人的戰略重心是回到歐洲大陸,還是發起新一輪的殖民擴張,目前還不確定。
在這種背景下,法國人應該會加快在撒丁王國的行動。
巴黎政府已經成功的說服了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從撒丁王國撤軍。按照約定,在抓捕兇手過後,我們也要從撒丁王國抽身。
只要法俄兩國達成協議,俄國人撤回在撒丁王國的軍隊,英國人就獨木難支了,剩下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和法國為敵的底氣。
要說服俄國人不難。亞歷山大二世要進行社會改革,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資金。法國人只要肯提供一筆貸款,沙皇政府就會賣掉撒丁王國。」
財政大臣卡爾搖了搖頭說:「倫敦政府不會罷手的,給撒丁王國提供貸款,雖然是前幾屆政府幹的,可英國政府畢竟為貸款提供了擔保。
英國國會不可能承擔這筆債務,資本家們更加不可能放棄這筆貸款,更何況貸款背後的利益。
現在撒丁王國可是他們的工商業產品傾銷地,每年都有數百萬英鎊的出口貿易額,他們也捨不得放手。
一旦法國人佔領了撒丁王國,他們的特權全部都沒有了,貸款也變成了爛賬。
現在英國人已經丟掉了半個撒丁王國的市場,差不多都要到他們忍受的極限了。
除非法國人利用英國人無暇顧及撒丁王國的機會,快刀斬亂麻,造成佔領撒丁王國的既定事實。
可惜巴黎政府下不了這個決心,他們擔心直接佔領撒丁王國,引起大家的忌憚,甚至是引發反法戰爭。」
這是後遺症了,拿破崙給法國人留下了輝煌的時代,同樣也讓法國人站在了聚光燈底下,他們在歐洲大陸上的任何行動,都被大家用放大鏡看。
拿破崙三世無法準確判斷各國的真實立場,選擇了求穩。蠶食撒丁王國,表面上是減輕了各國的忌憚之心,實際上沒什麼卵用。
無論是否吞併撒丁王國,各國對他們的忌憚都不減分毫。沒有採取行動,主要還是因為利益。
利益不夠,沒有大國牽頭,小國怎麼可能做出頭鳥呢?
當然,這只是旁觀者清。如果弗朗茨站在了拿破崙三世的立場上,他同樣會選擇求穩,甚至比他還會更穩。
意大利地區從來都不是什麼好進的,就算是要在歐洲大陸上擴張,把邊界線推到萊茵河邊,也比往意大利發展更有發展潛力。
穩住基本盤就死磕北非,憑藉的法國的國力,將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納入本土,完全不是問題。
非洲大陸的重要性,拿破崙三世已經看出來了。繼位過後,就加緊了擴張步伐。如果不是撒丁王國分散了他們的精力,估計現在非洲殖民面積最大的也不是奧地利。
費利克斯首相提出了不同意見:「法國人的選擇沒有錯,按照現在的蠶食速度,就算是英國人抽身回到歐洲,法國人也可以吃掉半個撒丁王國。
剩下的地盤就算是被保下來了,早晚也是他們的盤中餐。慢慢的英國人就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