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只是對共產主義感興趣而已,他以前信奉的是三民主義。m。但三民主義讓人太過失望,所以張學良才轉而追求其他,現在聽了周赫煊對蘇聯的描述,頓時讓他產生一種極大的恐懼心理。
但就像周赫煊說的那樣,民國實在太爛了,用民不聊生來形容根本不過分。
就拿全國的人口數據來說,整個民國期間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由於戰亂原因可能統計結果並不準確。但基本上大致數據還是有的,一直在4億—5億之間。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普查結果顯示,全中國人口總數約為4億6千萬,人均壽命34.7歲。
也即是說,在長達35年的民國年間,中國人口基本沒有什麼增加,人均壽命還不足35歲。而新中國成立才4年時間,人口數量就暴漲至6億,這個比較可謂是啪啪啪打臉。
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民國的底層百姓過得有多慘。戰亂、饑荒、瘟疫、迫害、掠奪……如一張張血盆大口,吞噬着中國老百姓的生命。
去年鬧大水災的時候,有些地方,甚至一塊錢能買3個丫頭。
跟這種慘烈的情況比起來,蘇聯餓死幾百萬烏克蘭農民算什麼?至少人家是真的在發展工業,而中國每年餓死那麼多農民,卻還只顧着打內戰。
印度獨立建國以後,倒是沒有採用蘇聯的血腥式發展。可直到21世紀,印度每年至少有1.2萬農民,因為農作物歉收而自殺還不起糧種、農藥、化肥貸款。
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重重的外敵壓力下,想要快速的發展起來,那就必須得付出點慘重的代價。
張學良仔細比較蘇聯和中國的情況,雖然他很不願意承認,但卻寧願選擇蘇聯發展模式。只是他做不到那麼冷血,就算斯大林的位子讓他來坐,張學良也絕不忍心下達那種政令。
張學良問道:「明誠,你覺得中國如何才能強大?」
周赫煊說:「首先要實現兩個前提,第一,禦敵;第二,統一。這兩個條件沒有實現,中國永遠不可能強大。」
「難啊。」張學良嘆息說。
潘文育卻問:「周先生把禦敵放在前面,你是贊同先抗日,再統一?」
周赫煊說:「比如先抗日再統一,只有中央政府、地方軍閥、各大黨派,以及全國人民聯合起來,組成抗日統一戰線,這樣才能抵擋住日本人的侵略。」
「抗日統一戰線」這個稱呼,雖然還沒有人明確的提出來,但相關的說法早已出現。有識之士都在呼籲,希望各方勢力能夠坐下來,大家齊心協力共御外辱。
張學良已經被蘇聯和日本打怕了,他現在極度缺乏自信,問道:「就算中國人能夠團結一致,真的可以抵擋住日本人的侵略?」
「對此我非常自信,最終的勝利會屬於中國。」周赫煊笑道。
「為什麼?」張學良問。
周赫煊反問:「你見過蛇吞象,蛇不把自己吞死的?」
張學良說:「可現代戰爭不比以往,在明顯的軍事力量差距之下,人口和土地面積都不足以做為保障。」
周赫煊笑道:「完全可以的。你還記得拿破崙遠征俄國的結果嗎?」
「當然,」張學良說道,「拿破崙擁有橫掃歐洲的軍事實力,而俄國人選擇堅壁清野,一路後撤,導致法軍補給困難,後繼乏力。再加上俄國惡劣的天氣,法軍在嚴寒的冬天損失慘重。當拿破崙被迫撤退時,俄國人抓住機會反擊,一舉擊敗了所向無敵的拿破崙。」
「沒錯,」周赫煊從書房把地球儀拿來,指着中國地圖說,「一旦日本人全面侵華,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多半是守不住的。但守不住也要守,必須組織幾場大型會戰,讓日本人付出代價。當初俄國人能夠在首都奮戰,撤退時一把火將自己的首都燒掉,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放棄南京?西南、西北地區的地形,可以有力阻擋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到時候就跟日本人死磕。只要多打幾年國戰,日本的經濟肯定要崩潰。」
張學良嘆氣說:「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