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廣西該幹什麼,高方平早在一月多前就有書信給宗澤,而且此番調任廣西,蔡京肯定也有私下吩咐。 .所以,宗澤會非常明白進廣西之後該怎麼做。
這就是宗澤這類人的用處。誰都知道他是個會罵皇帝會罵宰相的刺頭,卻偏偏不會被一擼到底,因為不論誰做宰相都明白,這類刺頭在一些特殊事件里非他們莫屬,只有他們能辦成一些事。
宗澤當然不會喜歡老蔡,不過他不會隨便用個人情緒凌駕於國朝利益上。這就是宗澤存在的唯一理由。
趙佶非常不喜歡老宗,因為當朝之內他是唯一會罵趙佶的人。就算張克公那個老棒槌,也沒有明目張胆的罵不是,但是宗澤會。
基於此,老蔡當時一提讓宗澤去廣西,趙佶便拍手叫好的答應了。沒辦法,在趙佶的概念里,弄去廣西和土族喝酒基本等於做野人,算是被貶斥。趙佶於心理暗自竊喜:朕老早想收拾那個老傢伙了,可惜你們這些人都在反對朕。
此外,那個目下被限制在江州受苦受難的童貫、此番也在出手謀劃。
今次童貫抓住機會,私自上書趙佶說想回西北去。理由正是宗澤離開西北後,於宋夏形勢緊張的現在,不能沒有重臣坐鎮。
但是趙佶和蔡京張叔夜們溝通之後,加之高方平的慫恿下、老蔡和老張一致的反對,對皇帝言及:目下西北仍有周旋餘地,不宜過多部署。介於童貫歷來便是重用於對吐蕃和西夏用兵的重將,若於這個尚未開戰的敏感時刻啟用童貫前往西北,無疑是對西夏在政治上的挑釁和宣戰。
媽的這是高方平的解讀,然而他們信了。
一想都有道理啊,雖然局勢緊張,但是尚未正式開戰之際,就把曾經主持對西夏和吐蕃用兵的「名將童貫」部署在西北,這無疑是半宣戰行為。真的不利於形勢轉圜。所以不喜歡兵事的趙佶,就被蔡京、張叔夜、高方平三大奸臣給忽悠缺了,忍痛無視了寵臣童貫的自薦。
真的忍痛啊,在趙佶的概念中,只有童貫是能帶集團軍國戰的人,其他並不是。
於是朝議的時候,趙佶便好奇的問了:「眾卿以為,那便如何處理現今的西北事務為好呢?」
張叔夜出列言及:「以不變應萬變,做出故意放鬆態勢。把撤離西北第一重臣宗澤事件,作為對西夏示好的意思解讀,且後續不做部署。又密令秦鳳路經略使种師道,以及永興軍路經略使劉延慶低調備戰,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趙佶對此情況一般喜歡對着另外的重臣問句「果真如此嗎」。那麼在以往,這人當然就是太師蔡京。
但這次皇帝想問的時候卻發現無人可問,小高不在朝上,至於蔡京,趙佶已經不想問他了。鬱悶下,趙佶只得看向存在感相對低半個檔次的陶節夫道:「陶卿乃是樞密使,代朕執行軍略,你可認同張卿之言?」
陶節夫想了想,出列道:「臣認可蔡相公及張叔夜之部分說辭。目下這局面,的確不宜提前部署重帥於西北拉西夏人仇恨。我大宋,分別在秦鳳路和永興軍路設有帥司衙門,依照朝廷固有之體制,已能於常態下作出正常應對,能人去多了,相反容易壞事、容易造成瞎指揮。」
趙佶並不蠢,一陣鬱悶。知道老陶的意思是直指童貫是個會瞎指揮的棒槌。
沒辦法,曾經兵壓河洛卓喃軍司、打下銀州的陶節夫,當時已經受夠了蔡京和童貫那兩瞎指揮的蠢蛋。無奈當時童貫出任西北置制使,對西夏用兵事務上乃陶節夫上司。要不是當時蔡京在京成遙控,童貫也在瞎指揮,興許陶節夫和种師道兩個軍路,已經聯手把西平府都給打爛,還容得西夏喘息過來開始跳?
「敵在前三排啊。」陶節夫是這麼認為的。
陶節夫的說辭只是對蔡京和張叔夜的部分認同,他再爆猛料道:「但臣堅持認為,种師道那個不安分傢伙,亦是西北一大不穩定因素。他相當拉西夏人仇恨,當年做釘子戶率先開戰,屠殺、搶劫西夏境內就是他幹的好事,此種流氓血統乃是他種家家傳。此番邊境緊張局勢,西夏人的理由之一就是种師道對西夏的迫害、要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