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起兵三萬,其中騎兵一萬,包含并州鐵騎,幽州鐵騎,涼州鐵騎。
而且不久前,趙雲拉着張繡去和公孫瓚討論,三州鐵騎那個州的騎兵最厲害的問題。
公孫瓚一向自負,張繡也不是善茬,說了沒幾句,就開始爭吵,等吵到臉紅脖子粗的時候,趙雲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於是,打算在并州養老的公孫瓚決定再度上陣,證明自己的幽州騎兵是最強的。
趙雲左張繡,右公孫,踏上了征途。
而顏良兵不血刃拿下中山之後,也是士氣正盛,秣兵歷馬,仿佛是打算要一口氣打下并州,完成袁紹制霸河北的戰略宏圖。
顏良敢這麼想,他是有資本的,他的資本就是站在他身後的一萬鐵騎,自從幾年前袁紹吃了趙雲騎兵的虧之後,就致力於建立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能夠匹敵趙雲的騎兵,扭轉冀州軍的劣勢。袁紹向來財大氣粗,而且又兩度打下幽州,弄個幾萬匹馬自然不在話下。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按理說,這句話不適用於戰場,因為一支鋼鐵軍隊的練成,那都是用人血餵出來的,只有不斷地廝殺,才能磨練超越死亡的意志。
而且以趙雲的武功和領兵能力,無論哪一方面,都可以完勝顏良,所以出戰前,沒有人抱有絲毫的懷疑。
唯一一個是沮授,沮授不是懷疑趙雲,他是懷疑顏良,他覺得顏良太過自負,很容易打敗仗,他打敗仗不要緊,如果放過趙雲北上,夾擊袁熙,那冀州就徹底完了。
顏良確實自負,他有信心這些年自己親手訓練的精銳騎兵可以和趙雲的騎兵一較高下。
結果,顏良成功了。
他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的騎兵太熟悉戰場,而是趙雲的騎兵熟悉過了頭。
三大騎兵生產地,西涼鐵騎驍勇,來去如風;并州鐵騎彪悍,不動如山;幽州鐵騎豪邁,一呼百應。這三支騎兵無論哪一支都比顏良的新兵蛋子強出許多,可是如果放到一起就搞不定了。
并州軍經過趙雲的嚴格訓練,戰場上喜歡以靜制動,有很強的配合能力,整齊劃一,不動如山。可是西涼軍就不同了,無論打什麼仗,都喜歡一股腦的往裏扎,結果一開戰,張繡的兩千西涼鐵騎就拋開并州軍一大段,直接鑽了顏良騎兵的懷裏,作為一個新兵,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眼看敵人這麼少,一個個嗷嗷叫的往上沖,幾個打一個,給西涼軍一頓胖揍,眼看後面的部隊沒有跟上來,就只好往回撤。
就在這時候,幽州軍眼看西涼兄弟這麼給力,也是一呼百應,一個勁地往裏鑽,然後被顏良的騎兵如法炮製,又給幽州軍一頓胖揍。
幽州軍看西涼軍竟然不管他們,先撤了,又是一呼百應,往回撤。
這時候,還在袁軍外圍交戰的并州軍,正揮着整齊劃一的屠刀,要給顏良的新軍上上課,結果馬刀還沒揮下來,就受到了西涼軍和幽州軍的反衝鋒,陣型一下子被大亂,不戰自潰。顏良瞅準時機,親自帶着精銳親兵殺了上了。
部將們看着主帥這麼給力,也紛紛衝鋒在前,當官的都這麼給力了,士兵們又豈能認慫,而且之前打的那麼好,功成名就,建功立業,只在今日。
幸虧趙雲反應快,領着親兵斷後,更是和顏良殺了個難捨難分,最後勉強將顏良擊退後,退守常山。
就在顏良用大刀捍衛了自己袁紹座下頭號大將的時候,袁熙也很是給力。
一路攻城拔寨,在薊縣和趙風相遇。
趙雲的失敗,只是因為配合的問題,沒有什麼內部矛盾。
但趙風的軍營里,問題就多多了,劉和的軍隊和公孫續的軍隊本來就苦大仇深,很有不死不休地架勢,此次合作也是形勢所逼,仇恨一點都沒忘。
荀諶準確地把握倒了這一個趙風軍中內部的矛盾之後,就建議袁熙在開戰之後,重點進攻公孫續的部隊,阻擊趙風的中軍,劉和自然不會去支援公孫續,如此就可以讓他們從內部瓦解。
對於這麼明顯的矛盾,田豐也是察覺倒了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