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我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在未來擁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容量,家紡行業將成為我國紡織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要開發國內的家紡市場,就必須先對家紡的歷史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人類最早是以狩獵手段來獲取皮毛,並採集野生的葛麻和野蠶絲等作為纖維原料,用手工搓、績、編、結以及縫紉連綴成衣。
原始社會的人們最初不用工具或者利用簡單的工具如骨針、紡輪、骨錐對纖維或其他材料進行粗糙的加工,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需要。
經過漫長的歲月,到距今4000年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隨着農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人工培育纖維原料,並發明和利用一些紡織工具進行織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數千年的紡織發展史中,我國統治階級的服飾始終以高檔的絲綢或提花織物為主,張騫出使西域路徑的「絲綢之路」上,出土了許多著名的漢代東漢錦,有萬事如意錦、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登高明望四海獅鶴錦、韓仁繡錦等。當時不僅有絲織大提花織物,而且有大提花毛織物。
王林如果要進軍家紡這一行業,還將面臨一個更重要的挑戰。
那就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也就是棉花。
離開原料來談行業的發展,那就是紙上談兵。
原料的制肘,才是一個行業興衰的關鍵。
如果原材料被國外卡脖子,那國人在這個行業做得越高,摔得也將越慘。
在王林重生之時,國內無數的優秀企業,已經被國外製裁和鞭撻得體無完膚。
棉花這玩意,並非我國的土特產,而是從天竺和阿拉伯等地區傳過來的。儘管我國最終會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和棉紡織品生產國之一,而且今天仍然是棉花產業的中心,但棉花並不是我國的本地作物。事實上,漢字中的「棉」一詞是從梵語和其他天竺語言中借來的。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國人民已經知道了棉花。
我國是第一大棉花生產國,年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34%。天竺國位居第二,米國位居第三。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棉花種植區域集中在黃河、長江流域,新省植棉面積還很少,但二十年以後,我國新省的棉花產量,將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76%。
從供給端來看,在王林重生之時,也就是2020年左右,我國棉花供給維持在每年約600萬噸的水平,我國的棉花消費量穩定在800萬噸/年的水平,因此我國在棉花消費上實際上每年都有約200萬噸的缺口。
隨着製造業的轉移,種植中心也隨之轉移。1860年,米國幾乎壟斷了棉花出口,而21世紀的時候,全世界只有14%的棉花是在北美種植的。我國和天竺居於前列,每年生產3400萬包棉花和2600萬包棉花,而米國僅有1700萬包。自1920年以來,全球產量增加了7倍,棉花種植對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和西非國家的經濟變得極為重要。
在米國銷售的所有服裝中,大約98%是在國外生產的。僅我國就為米國提供了40%的服裝。我國的工廠擁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紗錠和織機,消耗世界原棉產量的43%!
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棉花對紡織產業的重要程度。
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影響世界格局的棉花大戰。
比如說,米國的南北朝之戰。米國的南北朝戰爭就是起源於日漸工業化的北方和依賴棉花與奴隸的南方之間的衝突。
70年前,米國也曾經和我國發生過一場棉花大戰,我國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最終美棉完敗,退出我國市場。
這件事情說起來篇幅就很長了,在興趣的同志可以自行搜索。
棉花是國家戰略物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喻。
王林想做家紡,就離不開棉花這個最重要的原料。
目前來說,國內的棉花產量,足夠國內的生產。
但如果王林的愛秀家紡,真的做起來了,而且把外貿做得很大的時候,那